党的十八大以来,巴彦淖尔机构编制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严控总量、统筹使用、有减有增、动态平衡、保证重点、服务发展”的总体要求,办成了许多事关全市发展、事关战略全局、事关民生福祉的机构编制大事要事,为现代化巴彦淖尔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十年来,我们初心不改、使命不怠,党领导各项事业发展的制度基础更加坚强有力
强化党政机构职能统筹。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职能职责,将机构编制、公务员管理、新闻出版和电影、民族宗教等工作归口党委部门协调管理,同步强化了党对深化改革、依法治市、国家安全等重大工作的领导,加强了纪检监察、意识形态、统一战线等领域机构编制保障,推动提升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强化事业单位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研究制定事业单位改革方案,三定”规定专门对事业单位党组织作用发挥作出明确要求,在机构职能上实现了党的领导全覆盖全落实;根据工作实际,处级事业单位机关党委或党群工作机构“能设尽设”,专职党务工作的领导职数“应配尽配”,为推动事业单位党建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强化党管机构编制。坚持“党管机构编制”原则,2019年重新调整编委领导体制,由党委主要领导任编委主任,编办归口组织部门管理,保障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积极推动《条例》纳入各级党校和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学习内容,各级领导干部党管机构编制意识持续提升。
十年来,我们勇立潮头、革故鼎新,机构改革和重点领域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着力优化布局结构,机构职能体系愈加完善。按照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集中推进两轮机构改革。特别是2018年,对党政机构职能体系进行了系统性重构,健全了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强化了党委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进一步优化了经济、生态、民生等领域机构职责,完善了人大、政协机构设置,较好地解决了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了运行顺畅、充满活力、令行禁止的工作体系。
2013年开始,有序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市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逐步通过转企、撤并等方式,“事企分开”回归了“本位”。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全部剥离回归机关。2020年,先行先试推开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通过撤并“小散弱”单位、精干设置支持保障单位、归类设置公益服务单位等方式,全市事业单位精简近30%。改革后,85%以上的事业机构和编制资源用于对外提供公益服务,最大限度释放了事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2019年,全面推开苏木乡镇和街道改革,按照综合化、扁平化原则,59个苏木乡镇、11个街道统一设置为“五办三中心”和“五办一中心”,内部决策、管理、监督职责更加明确,执行落实能力显著提升。对照自治区99项赋权事项清单,视情施策、按需放权,同步推动编制资源下沉,赋予基层更大的用人自主权,有效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十年来,我市重点领域体制改革全方位展开、系统性推进、大阔步向前,基础性制度框架更加完备、更加定型。全面落实纪检和巡察体制改革要求,实现了派驻纪检机构和巡察工作“两个全覆盖”;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动法检两院机构编制统一管理,优化司法部门机构编制职能,全面依法治市的组织基础更加巩固;积极稳妥推进工商、质监、食药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盲区”的食药监管体系;深化群团组织改革,完成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机构职能调整、内部优化和编制调配,群团组织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深入开展“体制再理顺”专项工作,乌梁素海、甘其毛都口岸、涉农部门、国资部门管理体制更加规范高效。
科学配置编制资源,保障各项事业均衡发展。事业单位改革中,市本级9名以下、旗县区6名以下编制的事业单位全部整合设置,形成了规模集成效应;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先后三次测算调整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进一步稳定了队伍、充实了力量;坚持“瘦身”与“健体”并重,以“向科学技术要编制、向信息化要编制、向管理要编制”为课题,积极探索河套灌区机构编制核定标准,实现了人员配备最优化和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相关经验做法受到中央编办关注。
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机构顺畅运行充满活力。结合机构改革,全面精简规范市委议事协调机构,调整优化了下设办事机构和成员单位职责分工,议大事、抓统筹的作用更加明确;在生态环境、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等领域探索分支机构运行模式,打破管理层级和地域壁垒,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医院等单位推行政事权限清单和章程管理试点,进一步健全了事业单位决策、管理、监督机制,示范效应显著。
十年来,我们围绕中心、精准发力,绿色高质量发展动能活力持续迸发
厚植农业发展基础。稳步推进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管理机构设置工作,因地制宜设立绿色产业统筹发展办公室、现代农牧事业发展中心等特色机构,农牧业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深入推进水务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水务部门和河套灌区水利机构设置,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成乡村振兴局重组挂牌,实现了平稳转型。厚植绿色生态底色。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应运而生,治理工作在探索中破题解题、见行见效;深入推进环保体制改革,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实现垂直管理,生态环境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严格落实能耗双控要求,设立绿色节能环保中心、能源和新基建中心等机构,助力“双碳”工作迈入了“快车道”。打造社会治理“新名片”。积极争取纳入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范围,探索实施“四个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模式,全市执法队伍由208支减至64支,减少69%,有效解决了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问题;为填补执法空白,新组建59支苏木乡镇综合执法队伍,扫清了监管盲区。2019年,我市改革工作入选中组部编印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典型经验在中央编办汇报推广。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设立甘其毛都口岸管委会,配套设置国土、公安等机构,口岸管理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推动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升级“国字号”,持续优化各类园区布局结构,实现了产城融合、错位发展;2018年牵头推进“放管服”改革,编制完成政府部门权责清单,组织实施“证照分离”等改革举措,推动我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在自治区营商环境评价中连续两年排名全区第一。
十年来,我们聚焦主业、敢当善为,机构编制服务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设立临河区金川街道办事处和汇丰街道办事处,有效提升城市新区管理建设能力,翻开了基层治理的新篇章;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做优做强乌兰牧骑、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主动服务退役军人,协调落实岗位和编制,确保退役士兵和随军家属得到妥善安置;积极推行公办幼儿园人员总量管理,为促进学前教育优质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设立人才专项编制,加大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和人才引进力度,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成立市驻京人才工作站,将人才工作关口前移、环节前置,为我市招才引智打开了“新窗口”;深耕细作我市“人才沃土”,推动河套学院成功升格并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学校师资力量和教育教学水平持续提升。强化机构编制刚性约束。坚持“过紧日子”要求,全面加强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严把人员进出“关口”,全市党政机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总量始终控制在自治区核定限额内;认真组织开展机构编制核查,创新制定《巴彦淖尔市干部选拔任用职数预审办法》,坚决杜绝编制混用、超编进人、“吃空饷”、“条条干预”、“三超两乱”现象发生,机构编制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十年来,我们强身健体、正风修身,机构编制干部队伍形象焕然一新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持续强化纪律作风建设。深入开展担当作为、狠抓落实“五大行动”,扎实推进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交易化问题集中治理,以树立“组织口意识、组织口标准、组织口作风”为导向,创新提出以“规矩做事、精益求精”为主题的二十字工作标准,组织开展一系列纪律作风整治活动,凝聚了干事正能量、提振了干部精气神。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树立“干”字当头的“风尚标”,通过业务培训、内部轮岗、上下交流等方式提升干部能力,越来越多的机构编制干部经受历练、脱颖而出,一步步走上重要领导岗位,为事业发展鼓足了后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机构编制系统党员干部闻“疫”而动、向“疫”而行,用心用情用力守护群众生命健康,展现了机构编制部门的责任与担当。
(供稿:温鑫 审核:赵晓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