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目标再聚焦 责任再落实 持续推动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再出发

  今年以来,五原县以“为民、便民、惠民”为目标,聚焦效能提升,聚焦能力建设,聚焦协调联动,全力推进跨部门“大综合”、领域内“小综合”,着力构建全面覆盖、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

  一、在组织力上再提升。调整充实了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健全完善了县委政府分管领导落细落实的联席会议,专题研究五大领域综合执法改革工作,实地督促推进综合执法改革有关事宜。同时,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与党政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乡镇体制改革、“放管服”改革相结合,纳入“两会”报告审议内容,纳入年度实绩考核体系,纳入涉改单位领导履职践诺责任制,纳入党组织书记述职比武内容。《古郡时讯》、政府网站、电视广播等平台,专栏专版专题宣传报道,真正实现了“三强化”,即领导重视再强化、宣传引导再强化、保障措施再强化。

  二、在规范化上再发力。严格落实“三到位、四化、五统一”要求,在构建规范化执法体系上持续用力,即,执法队伍依托党校等阵地平台,把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课程讲授与实地考察等有机结合,以专业培训、定期轮训为主要形式,开展以考促学、以案说法等特色活动,推动执法队伍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着力构建贴近实战的执法培训体系;执法队伍统一服装标识、统一执法证件、统一执法平台、统一执法专用章、统一法律文书,配套建设培训室、询问室、合议室、快检室、物证保存室等设施,着力构建支撑有力的执法保障体系;执法队伍把执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编制执法细则手册、执法行为规范、执法办案样本等规程,推行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向社会公开职能职责、执法依据、处罚标准和监督途径,真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着力构建细化完善的执法制度体系

  三、在一体化上再升华。以“精简统一、权责一致”为目标,以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为重点,在厘清“权力清单”“权责边界”的基础上,健全完善协作配合机制、信息共享机制、责任监管机制,进一步落实主管部门的审查审批、监督指导等源头监管职责,进一步落实执法部门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后续监管职责,实现了“1+1>2”的整合效应。比如,社会事业和市场监督综合行政执法局,在整合工商、质监、商务、宗教、盐业等10多个部门职能的基础上,把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与“双随机、一公开”相结合,形成了“一套清单管边界、一个部门管市场、一个支队管执法、一个号码管服务、一套机制管检查”模式,有效解决了执法“散”“弱”“窄”等问题。

  四、在信息化上再探索。创新“互联网+综合执法”新模式,“一条线”打通综合行政执法全流程,推行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行为网上监督、执法过程全程记录,实现了日常监管、行政处罚信息实时流转、实时抄告、实时监控、实时留痕,有效解决了执法不规范、不透明、不文明等问题。比如,县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局整合信息资源,率先建立远程视频监控信息平台,执法人员手机安装使用扫黄打非APP,配备了移动执法设备、监听半径60公里的黑广播电台监控系统,实现了对所有网吧、歌舞娱乐场所、广播电台的在线监管,有效解决了执法覆盖难、过程取证难等问题。

  五、在实效化上再加强。结合村民小组“五个一”治理工作,创新推行“执法+治理”“执法+说服”“专管+综合”模式,将执法网格图与治理服务网相连接,将集中整治和日常巡查相统筹,乡镇执法队伍与公安、自然资源、市场监督等派驻单位协同配合,与党小组、理事会、志愿服务队一体联动,同时,在村组层面成立综合执法协管队(组),全面优化了乡镇执法流程和监管方式,打通了综合执法“最后一公里”。比如,复兴镇综合行政执法局将行政执法、社会治理、为民服务有机整合,有效解决了“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的问题,三年来,查处违法行为62件,开展矛盾调处75起,群众满意率达到95%以上。

       供稿:吴刚       审稿:吴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