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五原县住建局排水设施管理站2014年度法人年度报告书
时 间: 2015-04-20        来 源: 五原县编办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单位名称 

五原县住建局排水设施管理站 

宗旨和 

业务范围 

为生产生活正常提供城政工程设施管理维护保障 污水排放 排水设施疏通与维护 排水工程安装 

     

五原县隆兴昌镇团结西街 

法定代表人 

袁建军 

开办资金 

133(万元) 

经费来源 

财政补助(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五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资产 

损益 

情况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15 

348 

网上名称 

五原县排污站 

从业人数 

20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2014年排水站按照我县委、政府及局机关安排部署,认真落实城市排水管网及市政设施维护管理的有关要求,充分发挥城市排水使用功能,本着“畅通无堵,解决问题”的理念,切实提高城区排水管理水平,为确保城区排水的完好和正常运行,加大了城市排水维护管理的工作力度,使我县城市排水管网及市政设施维护管理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现将1--12月份工作情况如下: 一、排水工作情况 (一)清洗疏通主支管网 共清洗主支管道28.6公里,共清掏雨水井953座次,工作人员井下清掏检查井52座次,清洗巷道收水口242座次,确保收水无阻,排水畅通。 (二)及时检修泵房设施 为了确保排水设施正常运转,保障雨季安全排涝,截至目前,维修1号、2号、4号、5号、七排干、雨水泵站、简易泵站的潜污泵共61台次,维修配电柜、变频器、箱变37次,清洗清掏泵站格栅共135次。 (三)加大道路排水设施维修工作 更换隆兴昌大街、红旗路、东风路、新华路、兴原路、建设路、前进路、七排干等道路检查井井盖井圈158个,雨水箅子126个。维修东风路、团结路、前进路、三道巷、皮毛巷等道路排水检查井有124座,雨水井86座,污水收水口25座。 (四)投资2.2万元实施了荣丰路简易泵站出口改造工程。 (五)投资0.8万元完成2号泵站泵房、院墙及大门外观装饰工程。 (六)投资34万元采购管道清淤车及排水巡查车各一辆。 (七)为增强防汛应急能力,投资5万元购置7.5千瓦潜污泵2台,泥浆泵3台。 (八)制定了城区防洪防汛应急预案 根据上级防洪防汛工作安排,为切实做好二?一四年五原城区防洪防汛工作,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遭遇强降雨形成的城区内涝灾害,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城区防洪防汛应急预案。91日城区降大雨,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统一指挥,统一调度,高效完成排水应急工作,确保了人员、财产安全。 二、工作措施 (一)加大城区管网疏通力度。今年明确提出“大干三个月”的工作目标,对主支管网,特别是淤堵严重的排水管道进行彻底清淤,保证排水畅通。 (二)加大泵房设施设备检修工作,保证正常运行。 (三)加大管道排水设施维修工作。及时维修检查井、雨水井,更换井圈井盖,确保行人安全。 (四)提高思想认识,积极准备城区防洪防汛工作,做到思想认识,人力、物力到位。 三、排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未编制排水专项规划,缺乏规划指导,排水设施整体布局不合理,并且对今后的建设及改造指导性不强。 (二)排水体制不合理。我县的排水体制为雨污合流制,而现行的强制性标准为雨污分流制。在雨季,雨污合流容易造成排水不畅,引发城市内涝。 (三)排水设施不配套。所有管道及泵站均按照生产、生活污水量进行设计并建设,排水管径小,吸污泵功率小,泵管不配套,造成排放能力有限。 (四)工业园区的生产废水经市政管网排放,一是增加排水量,二是有些工业废水腐蚀排水管道,威胁管网及水泵等排水设施安全。随着工业园区的扩大,收集的雨水及生产废水日益增多,影响居民正常排水。 (五)排水设施建设资金短缺,严重制约排水设施的进一步配套完善和局部改造。存在“重地上建设,轻地下”的思想认识,投入严重不足。 (六)义和渠以北由于道路不成形,市政排水设施不配套,只有一座简易泵站抽排渠北的生活污水,环境质量差。 (七)随着排水量的增加,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污水的规模难以满足当前排水需要。现日处理污水量最大规模为2.2万吨,随着市政排水管网的日益配套完善,现有的处理规模将远远无法满足需要。 四、积极开展“四联四包双扶共建”工作 与招商局、公路段共同帮扶银定图前进村,我站投入1万元用于修路,帮扶困难户1000元。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有效期至20153 

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