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
单位名称 |
五原县环卫局 |
||
宗旨和 业务范围 |
为维护城市环境卫生提供管理保障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运营与维护 城市环境卫生监督 城市环境卫生作业管理 |
|||
住 所 |
五原县隆兴昌镇旧城关乡院内 |
|||
法定代表人 |
葛日勒图 |
|||
开办资金 |
589(万元) |
|||
经费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五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
资产 损益 情况 |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2 |
20.3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
66 |
|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情 况 |
举办单位的变更 |
|||
开 展 业 务 活 动 情 况 |
2014年,五原县环卫局在县委、政府、建设系统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县委、政府的工作部署,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以“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为宗旨,加强对市容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加大环卫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环卫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市容环境卫生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实现环境卫生全面提升。 一、2014年主要工作 我局克服经费少、机械陈旧、老化、人员缺乏、工作面逐年扩大等困难,按照年初我局的各项目标任务,着力加强日常管理,圆满完成了城区21条主次街路和两个园区共256万平方米及12个社区296条巷道的日清扫保洁任务,实行了全天候保洁。一年来,共清运生活垃圾5.4万吨,清运筛选垃圾8000余吨,清除积雪0.2万吨,集中处理冰冻垃圾2800余吨,基本实现了建成区服务范围内无生活垃圾死角的目标。完成了101座公厕的清扫、保洁(旱厕90座,水冲公厕11座)。完成了公厕、垃圾场的灭蝇、灭蛆、消毒任务。完成清掏粪便、污水 2.8万吨。垃圾处理场处理垃圾5.4万吨,完成垃圾场分层覆土1.8万平方米,垃圾场积土6000方,协调处理建筑工地带泥土上路及施工车辆抛、洒、滴、漏违章事件 80 余起。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7座转运站的正常运行。 我局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全过程,切实采取措施,从优待工。环卫局至成立以来,临时职工工资增长速度最快,劳动保护条件改善最明显,职工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2014年1月份开始,局里多方筹措资金,为每位环卫工人提供一份标准为5元的“暖心早餐”。在我局的努力和广泛宣传下,全社会形成了关心环卫工人、爱护环卫工人的氛围。7月份县国税局为环卫工人送来白糖350份、大杂烩350份,中秋节在五原民宗局的协调下普济寺也给每个环卫工作人送来了月饼、水果等慰问品。环卫局也自筹资金购买苦荞茶500份,一并发放给环卫工人。并给全体职工办理工伤保险一份,同时免费为全体职工进行了健康体检,为环卫工人购置环卫标志服300套,棉衣30套,棉手套350副。给每辆清运车办理保险一份。 2014年,我局共接受人大议案、政协提案1件。接案后,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研究解决、,协调相关部门实地调查落实。征求有关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并及时汇报办理情况。同时我局实行“首问责任制”和“服务承诺制”,设立环卫监督岗,公开服务热线和举报电话,全面树立服务理念。今年共接到服务电话60余次,办结60余次,办结率100%。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局按照县委要求和住建局党委的统一部署,重点围绕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以解决“四风”问题为总目标,以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自治区28项规定、市委26条规定和县委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48条规定要求为切入点,紧紧围绕“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对照党章、对照中央和自治区、市委、县委的有关规定、对照先进典型,对照在基层、机关党员干部职工中广泛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查摆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其根源进行深刻剖析,通过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及整改落实、建章立制,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 党支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开展帮扶工作,在红十字会的倡议下,结合博爱一日捐活动,全体干部职工共捐款1万元,并积极参与社区帮扶活动,一次性支付包联社区5000元的帮扶资金。同时我局积极参与党员干部“下基层转作风办实事”的活动,深入胜丰镇美星村,切实了解农民所需,真正为农民办实事,解决农民实际困难,帮扶胜丰镇资金1万元,帮扶2名困难户3000元。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 效 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 况 |
无 |
|||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 情 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