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突破点
时 间: 2016-11-24        来 源: 中国机构编制网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际格局的不断调整,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经济面临着很多新矛盾和新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党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敢啃硬骨头的勇气和壮士断腕的决心迎难而上,确立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各项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仍然未能完全破除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管理太粗放、社会治理不协调、整体发展不可持续等根本性问题。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际格局的不断调整,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经济面临着很多新矛盾和新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党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敢啃硬骨头的勇气和壮士断腕的决心迎难而上,确立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以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为重点突破,同时带动社会各领域改革统一协调开展,营造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大环境。

   以现代化市场体系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要起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以摸着石头过河的信念,勇敢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现在,面对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多重矛盾相互交织的严峻局面,需要我们进一步面对市场顽疾进行清理和整顿。如部分行业仍存在价格垄断、地方债务风险超标、钢铁水泥等产业产能过剩、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但是可以肯定,由于政府对资源因素的过多干预和调配不当,发展规划违背市场规律,管理体制缺失和不到位,导致上述问题更加严重。今后以行政手段对资源进行直接配置的政府行为会大大减少。而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来推动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和科学性将逐步常态化。

   把以前以各种行政手段安插在市场中的无形之手收回后的政府,就可以把精力放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落实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关键在于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只有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才能真正起到市场所应该起到的作用。要避免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和责任缺失而导致的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建立健全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政府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所以政府职能转变就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和根本。

   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 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要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就要首先建设能够为市场提供有效服务和科学管理的高效政府。由于我国长期执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众多经济行为必须通过政府审批才能进行。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政府管理体系中官僚主义严重、服务意识和能力较差等问题。从一些地市的调查来看,许多行政权力是没有法律依据、过时或出于部门利益考虑设立的。面对这些政府行政管理的弊病和问题,党中央决心推进简政放权。坚决取消过时无效的审批事项,打破部门利益的“篱笆墙”,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其实质就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由什么都要做主的大政府体制转变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政府体系。

 

  简政放权不是丢包袱,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坚决杜绝懒人政治和不作为等问题的发生。权力和责任的关系要坚决理清,比如安徽省创造探索了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双清单”制度,这样就切实形成了“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良好风尚。

 

  只要是改革,就必然要损害到一些人和部门的既得利益。改革的阵痛是暂时的,而通过简政放权使得市场的活力被激活、创新的理念得到发扬。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目的既不是简单地把政府的工作抛给社会,更不是把中央的责任丢给地方,而是对行政管理体系进行精简优化和统筹协调,以此提高办事效率,方便百姓生活,激活社会活力,铲除腐败土壤,让群众更好地享受到改革红利。

 

  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 进一步推进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

 

  我国现行财税体制是在1994年分税制的基础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而来。虽然经历了数次经济危机的考验,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要求,隐藏在制度底层的矛盾逐渐显现了出来。

 

  现阶段我国预算制度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国家预算体系不统一,政府预算不透明,预算的管理方式不科学等。要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就要全面加强财政收支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必须构建起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通过将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的需要,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同时加大“三公”经费公开力度,对所有公开内容进行细化,利用大数据构建统一发布平台。

 

  与预算制度调整相匹配的就是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修正我国间接税占比过高和税源过多来自企业等问题。由于间接税导致消费者承担了过多的缴税负担,极大地阻碍了内需消费的拉动;而企业缴税负担过大也导致其经营成本上涨,在外向型经济中处于不利局面。面对这两个主要问题,现阶段税制改革主要从增值税、消费税、房产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环保税实现费改税的改革入手。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取消了各行业中间环节的重复征税,减轻消费者的税收负担,还体现了还富于民的发展思想。消费税将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费的商品纳入征收范围,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又顾及了个人消费者的利益。

 

  理清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关键,就是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只有各级政府间事权划分合理化,支出责任才可能合理化。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合理,同时一些职责交叉重叠。这就容易造成资金分配上不科学,政策执行上被干扰,同时还会造成各地执行政策效力不一致、不公平等现象。改革重点就是要加强关系全国政令统一、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重大事务集中到中央,加强统一管理;同时明确地方公共服务职责,将主要涉及本地区事务、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事权下放给地方,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创新管理活力,更好地提供相关服务。

   明确了中央与地方的权责划分,就可以在相应的政府资金支出上有的放矢。可以设立专门机构研究划分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具体方案。在改革重点的司法、教育、卫生、环保等领域适度增强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和干预力度,以保证司法公正、监管有力和社会公平。

   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 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户籍壁垒为标志的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一个城市与乡村联系的纽带急需建立。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所形成的高昂制度成本也使得城市本身的发展失去支撑和依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通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等方面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激活农业经营管理的创新驱动力,放宽农民对土地的承包转让和股份制经营的权利。现阶段从事农业生产的适龄劳动力逐渐减少,土地分布较为零散。通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可以在保证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和科技水平,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除了农业生产本身之外,土地的使用权作为资本用于股份制经营,使得农民能够获得土地增值的最大利益,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对土地的支配方式,切实提高了农民收入。除了农业用地的承包经营权得到保障和发展以外,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等也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和法律来加以明确和保障。同时,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在农民身上的束缚;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在有条件的地区,以鼓励就近就业等方式鼓励农民走进城市,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通过以上措施,真正让广大农民享受到改革红利,从而大大减少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